跳至主要內容

台灣女性頭號殺手!乳癌六大警訊教你提早揪出病根

全台每年破萬人確診!乳癌年輕化危機解密

衛福部最新統計顯示,台灣每天約有31位女性被診斷乳癌,45歲後風險更直線上升。阮綜合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劉宗瑀臨床發現,近5年35歲以下患者增加2成,門診甚至收治過23歲案例,顯示年輕族群絕不能掉以輕心!

乳癌六大身體警報完整圖解

  1. 乳頭異常分泌物
    非哺乳期卻出現透明、黃綠或血色液體要當心!特別是單側流出且持續3天以上,可能與乳腺管病變有關。

  2. 乳房皮膚變橘子皮
    毛囊處明顯凹陷形成橘皮樣皺褶,或是局部紅腫發熱像發炎,都可能是癌細胞阻塞淋巴的徵兆。

  3. 摸到不會痛的硬塊
    多數良性纖維腺瘤按壓會移動且邊緣平滑,惡性腫塊則常呈現不規則形狀像石頭般固定不動

  4. 乳頭凹陷像酒窩
    原本正常的乳頭突然單側內陷,或表面出現脫屑、糜爛傷口,要懷疑是腫瘤拉扯導致。

  5. 腋下淋巴結腫大
    癌細胞轉移時可能讓腋下鼓起花生米大小腫塊,常伴隨手臂舉高時有牽扯感。

  6. 乳房不對稱變形
    突然單側乳房局部凹陷像被按壓的乒乓球,或整體輪廓改變,都是深層腫瘤生長的警訊。

醫師親授三步驟居家檢查法

每月生理期結束後第3天,跟著這樣做:

  1. 鏡前觀察:高舉雙手看雙乳是否自然晃動,檢查有無皮膚皺褶或乳頭方向改變
  2. 平躺觸診:用指腹以畫同心圓方式從鎖骨按壓到肋骨下緣,別忘了檢查腋窩
  3. 擠壓測試:輕捏乳頭看是否有異常分泌物,哺乳結束後持續泌乳超過半年要就醫

最新篩檢工具比較表

檢查方式 適合年齡 準確率 注意事項
乳房超音波 40歲以下 85% 需避開生理期前一周
乳房攝影 45歲以上 90% 檢查時有壓迫感
磁振造影 高風險族群 95% 需注射顯影劑

劉宗瑀醫師強調,有家族史者應提早10年開始檢查。曾遇過40歲患者因媽媽得過乳癌,透過基因檢測發現BRCA1突變,定期追蹤果然在腫瘤0.5公分時就早期切除!

日常防癌必做三件事

  1. 控制體脂肪率:體脂超過30%會刺激雌激素分泌
  2. 減少塑膠容器:雙酚A等環境荷爾蒙是隱形殺手
  3. 每周運動3次:每次30分鐘讓心跳達130下,可降低1/3風險

文末提醒:若發現腫塊2週未消退乳暈顏色突然變深,務必掛「乳房外科」而非一般婦科。健保給付的3D乳房攝影能揪出0.1公分病灶,早期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95%!

分類:生活智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