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內容

「最後一刻我堅持讓媽媽插管…」心理師:家屬的眼淚與生死決策困境

「醫療團隊問我要不要急救時,我的腦袋完全空白…」

諮商心理師 艾彼:生死抉擇從來不是是非題


那個改變人生的深夜急診

凌晨三點十七分,瀚翔握著母親逐漸冰冷的手,救護車的藍光在公寓樓下不停閃爍。癌症第三期的母親突然呼吸困難,睡衣領口被冷汗浸出深色痕跡。「媽妳撐住!我們馬上去醫院!」他聲音顫抖著重複這句話,像是說給自己聽的咒語。

急診室的日光燈白得刺眼,醫師拿著病歷表走來時,瀚翔注意到對方白袍口袋裡露出半截巧克力包裝紙——原來醫生也是需要補充體力的普通人。「王女士的情況…」醫師停頓兩秒的空白,讓監護儀的嗶嗶聲顯得格外刺耳。


當「救到底」變成雙面刃

「醫生說媽媽的肺葉像浸水的海綿,就算插管也可能永遠醒不過來。」瀚翔用力搖頭,指甲在掌心掐出月牙狀的紅痕。他想起上週母親還笑著煮他最愛的麻油雞,怎麼轉眼就要討論「要不要放手」?

醫療團隊解釋的「無效醫療」四個字像針扎進心裡。「你們怎麼能輕易說要放棄!」他失控拍打護理站的檯面,直到護理師默默遞來整盒衛生紙。後來才知道,那天值班醫師的女兒剛滿週歲。


那些插管後沒人告訴你的事

母親的指尖開始出現網狀瘀斑時,瀚翔才發現長期臥床會讓血液堆積在身體最低處。每天探病時,他總要花十分鐘把母親的腳掌扳回正常角度,就像小時候媽媽幫他按摩抽筋的小腿肚。

「媽,妳記不記得我國中腳踏車比賽那次…」他對著昏迷的母親說話,呼吸器規律的嘶—嘶—聲成了唯一的回應。護理師教他用棉花棒沾水濕潤母親唇瓣時,他發現那支口紅是去年母親節他送的禮物。


靈魂道別的魔幻時刻

撤除維生設備那天,瀚翔把母親最愛的梔子花別在她耳際。當呼吸管緩緩抽離時,他彷彿看見母親年輕時的模樣——穿著碎花洋裝在院子裡晾衣服,轉頭對他笑著說:「下個月發薪記得買雙新球鞋。」

「原來放手不是結束,是讓愛換種方式存在。」心理師輕拍瀚翔顫抖的肩胛,診療桌上的面紙盒早已見底。那些自責的夜裡,他終於明白母親最後的眼神不是責備,是終於能自由呼吸的釋然。


生死抉擇的12個深夜自問

  1. 如果躺在病床上的是我,會希望家人怎麼做?
  2. 醫療團隊說的「生活品質」具體指什麼?
  3. 患者先前是否表達過臨終意願?
  4. 急救措施可能帶來哪些非預期後果?
  5. 經濟負擔是否會影響決策判斷?
  6. 其他家庭成員的真實想法是?
  7. 宗教信仰如何影響生死觀念?
  8. 是否有未完成的道謝或道歉?
  9. 醫療資訊是否完全理解?
  10. 選擇急救後可能面臨的照護挑戰?
  11. 安寧療護的實質內涵為何?
  12. 需要哪些專業資源協助?

心理師的急救心法

「每個決定都帶著當時的溫度與氣味。」艾彼心理師翻開個案紀錄本,泛黃紙頁間夾著乾燥的滿天星——那是某位案主母親最愛的花。「我們常忘記,急救當下的混亂程度就像颱風天開車,能安全靠邊停車就已經是盡力。」

她建議家屬可以:

  • 保留醫療團隊完整說明錄音反覆聆聽
  • 繪製「醫療選擇影響樹狀圖」
  • 與信任親友進行情境模擬對話
  • 撰寫每日醫療觀察日記
  • 參加醫院志工陪伴計畫

那些插管之後的真實人生

45歲的美玲姐守著氣切父親整整七年,學會用抽痰機時把自己嗆得滿臉通紅;大學剛畢業的阿凱在加護病房簽下DNR,口袋裡還揣著研究所錄取通知;退休教師林媽媽每週推著植物人丈夫曬太陽,輪椅扶手上掛著裝尿布的粉紅提袋…

「後來我才懂,管子插進的是家屬的愧疚感。」美玲姐擦拭著父親的呼吸面罩,窗台上擺著他生病前最常把玩的玉石象棋。「但這七年,我也聽見他心跳聲陪我度過每個生日。」


寫在醫療同意書邊緣的溫柔

當生死抉擇壓得人喘不過氣,不妨想像醫療文件背面有行隱形附註:「此同意書簽署時,已包含百分之百的愛與百分之七十的恐懼,並經淚水模糊筆跡三次以上。」那些糾結的夜裡,你其實比自己想像的更勇敢。

分類:生活智慧